当中国女装产业进入“品牌时代”的时候,行内一直有一种声音很响亮:“原创设计”将会成为未来引领东方时尚的主干,完美而鲜明地亮出中国时尚的世界话语权。
不过,后危机时代的今天,女装品牌人对“原创设计”似乎有了更多的所谓“寻求差异化与客观性”的新思路与新途径。
从“设计外包”的兴起,这个行业在为更多迷茫的设计人才寻找更宽更广的出路,这原本是一件非常有助于产业发展的好事,如果在专业的环境与心态中运作并执行,确实有可能实现细分产业链并进行有效合作的美好愿景,但现实情况似乎没有期待的那么美好。
前段时间,有一位业内知名的学者一语点破:“我可以不客气的说,越来越多的企业是通过设计公司提供的图片选样子,且不说对照片‘样款’的原材料构成、板型要求、生产条件都一无所知,甚至连合作公司的设计师都不认识,这究竟算谁的‘原创’?这种所谓的原创,含金量又有多高?”
在“设计外包”的大模式下,渐渐形成一条小暗道,叫做“设计采购”,大体就是这位学者所说的方式,当然,那些到成衣市场买款的“采购”,是最见不得光的一类。
“外包设计也好,自己设计也罢,作为品牌人,一定要把‘原创’分解开,具象化,融入品牌的DNA,输入品牌的文化因子,成为品牌发展之本,并让消费者趋之若鹜。”那位学者说:“比如,你去白领的店面看看,就知道触手可及的原创究竟有多大的力量。”
和所有流传甚广的专业理论一样,多年来,关于“原创设计”,一直有行内人在摸索尝试,从一门心思在设计上寻找突破口,到试图将文化的大氛围,比如民族文化、东方文化等等与原创设计交织融合,中国女装人的确为能够早日原创,下了很大的功夫。
但“原创”反馈给社会的印象,始终摆脱不掉理论大过行动的魔咒,甚至在最纠结的时候,很多行内人发出了“原创在产业发展现阶段是不可实现的”喟叹,多少有点绥靖主义却又很现实的“中国智造”观点的兴起,正是对这种喟叹理智性的剖析。